緣起不滅

緣起不滅

別逼孩子被音樂打敗

我是個小學音樂老師出身,從事音樂教育四十餘年,最大的價值就是看到原來是什麼樣的教學方法,十餘年後看到是什麼樣的結果。

我一直希望做到「用音樂/歌聲改變社會」,這個教育意義深遠的作法,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。


曾經我也是認為教樂器就是教音樂的錯誤施教者,在經過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,透過不斷的教學相長與觀察、反思與學習,經過深入淬錬,建構了我自已的想法與系統,「音樂的學習絶非從學習樂器開始,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享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、快樂,而且只要用對方法,甚至可以達到比不斷枯燥練習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」


而教育是最崇高也最具長遠影響力的志業,這是我投身音樂教育多年, 始終充滿活力與熱情的原因。

音樂不單只是娛樂,它能反覆讓你沉醉在快樂之中, 這是音樂「陶冶」性情的機制。

音樂教育,不應只是教育中的配角,應是所有孩子最早也最核心的教育重點。

許多科學研究顯示,音樂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,並抑制杏仁核的反應,也就是聆聽音樂時,人會產生較多的正面情緒


品格是需要被塑造的,它可以虛假、做作,唯有情緒無法塑造。在現代社會中產生的許多社會問題裡,假設「情緖」是個重點,那麼,利用音樂教育來作為情緒抒發的出口,就必然扮演著關鍵性的作用。而音樂是最隨手可得的情緒出口,我們只要運用正確的方式和心態,就能讓孩子從小就擁有這項能力。


音樂的「樂」和快樂的「樂」是同一個字,這代表音樂與快樂在本質上是互通的。我們喜歡讓孩子唱歌,因為它是隨時可以帶著走的樂器。中國自古以來對音樂一向都非常重視,周公在數千年前制禮作樂,就完全是一個安定情緒的概念,不是演奏的概念;孔子六藝的說法,將教學內涵分為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,其中音樂被列為第二順序,可見重要性,所以我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所有教育最初始的重點

以四十餘年音樂教育的經驗看,音樂教育不一定跟你以後的工作或薪水有關,但音樂教育肯定跟你的人生能否快樂有關。

日常生活中將音樂的快樂養分融入孩子的身心靈,遇到挫折時,隨時提供情緒出口的功能以達到安定情緒的效果


大部份人誤以為懂音樂就是要懂得表現音樂, 事實上懂音樂不代表會彈奏樂器,而是一種對音樂的感受,或者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一種對音樂的理解。學音樂主要目的是讓孩子懂的自樂樂人,家長只需懂得如何與孩子分享音樂。


「樂而無學是消費,學而不樂是浪費,樂而不習是白費,樂而有習是學費」,我在許多年前就首先提出一個音樂教育的理論架構,「音樂的本質是情緒,音樂的結構是科學,音樂的表現是藝術與技術,音樂的功能是安定情緒與自樂樂人」。這是我長期從事音樂過種中精煉、濃縮出來的武功心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