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新想

教育新想

「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」出自《禮記•學記》
意思是,教師(教育工作者)針對學生的不同缺失,而因材施教,才能發揮學生才情,糾正其偏差。 而「因材施教」當中的「因材」正是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
現代父母多注重智育的表現,也就是成績。
總是要孩子聽話、要乖巧,似乎這才是「應該」的。

有家長告訴我:「孩子上了幼兒園,甚麼不學,竟然學會頂嘴了!」
我說:「恭喜! 妳的孩子上幼兒園真是成長了! 」

怎麼說呢?

會「頂嘴」表示這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,語言能力也進步了,妳不能接受的是他的「態度」。從前孩子總是順從聽妳的話,但那並不是真正的順從,是因為孩子年幼,只能完全的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,當父母的主觀意識不斷的加注在孩子身上,甚至將孩子當做父母無法達成自身願望的投射者。舉個例子,父母外語能力不好,就要孩子2.3歲開始接受外語教育,甚至在這上面給予過多的關注,而這樣的關注就形成了孩子的壓力。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父母走在孩子前面引路,自己卻也提著燈在摸索著方向,這些都是非常令人擔憂的!

要如何「因材」呢?
我建議父母可以先從孩子6個月大開始「觀察」。像是民間習俗的抓週儀式,雖然是娛樂性質居多,但老祖宗的智慧也在告訴我們,父母學習觀察孩子的喜好、興趣,是極其重要的! 但現代父母工作繁忙,陪伴孩子的時間又少,經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「相信老師」。
觀察過程中,不僅要瞭解孩子的喜好,語文、數字、情緒...等,有哪些長處? 哪些不足? 協助他在各個面向能夠均衡發展,即是呼應教育的「因材施教」 了。
如果孩子害怕人群,我們要觀察並了解原因是什麼。目標不是讓他成為外交家,但至少讓他未來能夠順利經營融洽的人際關係。那要用什麼方法呢?

教育是漸進式的,光是鼓勵或貿進式的叫孩子「去玩啊!去跟大家玩啊!」是沒有用的。如果孩子接觸人群的機會少,那就帶他多多參與團體活動吧!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,漸漸的引導孩子走出心理的恐懼感。過程中最重要的,是讓孩子獲得成就感。另外,像是自閉症的孩子,其實是因為大腦連接外部訊息的神經斷掉了,我們知道0-3歲是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,把握神經突觸不斷再生的機會,研究顯示,自閉症在兩歲以前治癒率可以達到90%。

從早期教育0-3歲開始,孩子應該要建構快樂的學習經驗。3-6歲則是「人格形成期」,這時期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和習慣,尤其是習慣。其實習慣的養成可以從1歲就開始,當孩子不需要經過思想,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,所謂「習慣成自然」即是如此。而這些就是老師與家長必須配合,幫助孩子建構生活的行為經驗。好的行為經驗可以是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。舉個例子,有家長告訴我:「老師說我的孩子經常在課堂上愛講話,造成老師的困擾。」為什麼這個孩子會愛講話呢? 從教育層面來看,應該說這孩子不是愛講話,而是不會在合適的時間說話,只因如此,就幫孩子貼上愛講話的負面標籤是非常可惜的。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,做到讓孩子理解「你應該用甚麼方式來表達你的意見」,這才達成了教育的意義!

學習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感。有了成就感,孩子就樂於學習、樂於探索,實現均衡發展成長的目標。這也是我從事教育的理念,每一個孩子都是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!

教育在台灣深根已有7.80年的歷史了,但多數父母還是以孩子的功課為前提,為什麼呢?
因為功課是家長看得到的成果,成績是很明確的表現,但經常忽略觀察孩子的行為成長。
行為大致可分成「優」與「惡」,這兩者是非常顯著且強烈的現象,譬如說孩子打人是「惡」,父母會予以糾正,如果孩子瞪人呢? 其實這也是一種侵犯的行為,但有些父母並沒有重視,反而只著重在認知學習的部分。

前面提到孩子成績的部分,絕對是現代父母最注重的成果。今天孩子考了90分,你可能會為孩子少了10分感到可惜,也可能覺得他做的不錯拿到高分,但獲得分數的過程,父母真的在乎嗎? 當孩子知道分數可以決定父母看他的眼光,成果論的壓力下,難保孩子不會以作弊得到他需要的關注。

現代教育最大的缺失,不僅是在父母,甚至有的教育工作者為了拿出成果給家長看,完全顛覆了教育的意義,忽略了孩子行為發展教育的重要性。

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情緒的研究是越來越專精了,甚至現在很多的醫學報告研究指出,人類的情緒行為是從0歲開始,5歲結束情緒的學習窗口,也就是說5歲以前沒有教好情緒控制,就來不及了。
舉例來說,孩子經常得不到他想要的就嚎啕大哭,照顧者在沒有觀察理解孩子嚎啕大哭的原因之前,只想快速解決「哭」這件事,於是經常聽到「你哭甚麼! 你不要再哭了!」只想快速阻止孩子的情緒,甚至語帶威嚇「你再哭我就...」,試圖用恐懼壓抑孩子的情緒發洩,卻忽略了觸發孩子情緒的原因。
在我的著作《快樂隨時帶著走》就曾提到,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的鄭捷不是「品格問題」,而是「情緒」出了問題。平日風度翩翩的正人君子也可能變成殺人惡魔,因為品格可以被塑照、虛假、造作,但情緒不行。
情緒是一種發自內心,受到外界刺激後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現象。如同前面所提到的,5歲前把握黃金時期,利用音樂教育來做為抒發情緒的出口,就扮演了關鍵性的作用。
統整前面所述,當一個孩子情緒得到良好的引導,他的行為也更容易被接受,進而在學習成績能有更好的表現。